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有缺乏就有市場

我從幼稚園起塗鴉 抓著日曆紙就畫
國小時因為買不起卡通圖案的貼紙就開始自製來滿足
也學得臨摹的技巧
國中後迷上漫畫
為了當漫畫家 能夠仿畫不同的風格作品
就這樣一路 老師建議我念美術班
讀書沒太出色的我
就從高中美術班出身
接著念台灣有名的竹師美教系畢業
頂著光環
也讓我在這插旗可以說上幾句話
同事們總是要我開班
其實說真的
藝術市場是很有潛力的
因為大家都不重視
也因為不受重視
反而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市場

文摘美術教育史大綱筆記


  • 1940-1970年代,藝術教育的主流是採取工具論(Education through Art)以兒童為中心作課程的取向。




  • (里德 Herbert Read 羅恩菲爾 Viktor Lowenfeld、愛德華玆 Betty Edwards)

  •  1970年後,藝術教育導向於本質論(Education in Art),以教材中心取向;學習層面上透過美術活動在於涵養藝術能力。




  • (艾斯納Elliot W. Eisner、威爾森Wilson 、嘉德納Gardner)





  • 兒童繪畫發展-羅恩菲爾( Lowenfeld )
        塗鴉期(2~4歲)
        圖式前期(4~7歲)
        圖式期(7~9歲)
        寫實前期(9~11歲)
        擬似寫時期(11~13歲)
        決定期(15歲以後)





  • 教師的能力
        引導能力--須瞭解兒童發展心理
        繪畫能力--本身需具有創作能力以指導前進
        鑑賞能力--身為老師ㄧ定必備的專業遠見




  • 羅恩菲爾( Lowenfeld ) - 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1029106.htm#ixzz1PFD5SlIG
    (網址連回本文)
    (藝術教育學說與思潮 )二十世紀初的「進步教育運動」和齊澤克Cizek的美術教育理念,德國學者Buhler和瑞士學者皮亞傑Piaget更進一步探討兒童繪畫和語言、心理和認知模式的相關性。.羅恩菲爾對觸覺與視覺型創造風格的研究,和二十世紀末美術教育與右腦潛能開發的理論發現重要史例。
    一九O五年德國Kerschensteiner著「繪畫能力的發達」,肯定繪畫與勞作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課程,戰後日本山本鼎提出的「自由畫教育思想」,從自然主義和自由教育的角度來討論兒童畫。英國里德的透過藝術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論著,西方學者更普遍認同透過藝術教育對創造力的啟發是現代人必備的基礎課程。八十年代美國DBAE的課程理論,揭示了學科本位的藝術教育觀,不僅建構了藝術課程的系統化並積極肯定藝術鑑賞教學

    (兒童中心學說)
    Jean-Jacques-Rousseau:認為教學應生活化,並順應兒童的天性和本質。
    Franz Cizek:強調在兒童充分自主的環境下透過與生俱來的創作潛能,使兒童能夠體驗生命。受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影響,其藝術教育觀點更接近無意識與自由主義相結合的兒童中心藝術教育。
    Hebert Read:將兒童創作藝術和人格教育做出具系統性的論述,認為過往教育的弊病在於過度訓練兒童的理性邏輯,而忽略了最寶貴的直覺教育。
    Viktor Lowenfeld: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藝術表現特徵,而這些特徵常與社會外在環境有著緊密關聯。
    John Dewey(杜威):對兒童中心理論提供了務實的基礎,認為兒童中心是和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種社會環境學習的兒童中心。


    (藝術、心理與治療)
    Sigmund Freud:二十世紀初Freud的精神分析、夢與潛意識成為當時解釋人類心理活動的風潮。針對精神病患所做的研究,認為性衝動本能乃支配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Carl Gustav Jung(榮格):提出人類遠古「集體潛意識」的觀念認為集體潛意識存在於人類的精神世界中,透過原始動力「原形」掌控人類的一切。
    Alfred Adler:提出「自卑與超越」和「創造性自我」的觀念。
    Jacques Lacan:認為藝術創作乃是藝術家與「不可能的事物」掙扎的結果,Lacan把心理分析引入藝術研究,主要在研究現實世界中藝術家的「癥狀」,這些癥狀能反映出人們是如何透過閹割的心理產生昇華現象。
    Plato:認為藝術具有治療疾病、改善身體和心靈狀態的功能。藝術之所以能在教育中發揮治療功用,是因為教育 和藝術有著共同的目標,兩者均可促進人類和諧的發 展及提升身體與心靈的健康。
    E. Winner:雖認同藝術具有促進認知成長的功能,但卻質疑藝術治療對病患的效用,原因在於難以去驗證案主是否真正是透過治療,使其自我觀念提升。
    Carl Rogers:認為人假如具備適當的條件,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與生俱來的潛力。要把這種自我成長潛能發揮到極致,人必須受到無條件的關懷與輔助,經由「頓悟」方能達 到自我實現。
    Abraham H. Maslow(馬斯洛):提出「匱乏的需求」,當人的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才會致力追求更高的層次。而追求的動力關鍵,在於自我價值和自尊的驅動力。
    Dunn-Snow:嘗試結合學科本位藝術教育和藝術治療,打開了首次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提出了「敘事文本」的觀念,以「說故事」和「重說故事」的方式,使當事人寫下生活經驗,成為一種具力量的多元化文本治療工具。


    (兒童的藝術認知發展)
    Jean Piaget(皮亞傑):其「心智發展理論」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感覺運動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
    Howard Gardner, Ellen Winnie:以「U形曲線」提出反駁證明,並發現Piaget的等級制度的發展階段未必呈現直線式的階段發展。
    Michael J.-Parsons:形容藝術階段的發展是「意念的群組」,這些群組以一定內在的模式呈現,建立了邏輯的關係。


    (藝術認知的社會文化面向)
    Brent Duncum , Marjorie Wilson:認為兒童之所以再現漫畫人物以進行創作的原因,是基於社會慣例而造成的,兒童在漫畫中的表現,亦能反映 出他們的創造能力。
    Paul Duncum:如果兒童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盡是大眾媒體和文化產物兒童的繪畫自然會受到影響。
    Rudolf Arnheim(安海姆):當小孩以眼睛體會經驗事物,並把它以素描方式呈現時,這是一種「翻譯」,而非再製造的過程。
    Howard Gardner:認為新的藝術教育構成了綜合學生的知覺、觀念和製作知識三個大方向。
    Kindler,Darras:以沒有既定價值判斷的立場,以多樣化的圖畫,製作一個「藝術發展地圖」,以此說明早期幼童、青少年與成人 的繪畫意像的出現和發展。